被稱為“互聯網一代”的90后會對書法有興趣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堂《藝術與審美》課,讓三萬多名大學生成了“書法粉”。
5月21日,著名書法家、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葉培貴先生來到北京大學,在北大等高校與智慧樹網聯合出品的跨校共享學分課程《藝術與審美》課堂上,從日常生活中的書法、書法與精神生活及當下生活背景中書法的可能性等三個方面暢談了書法與我們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讓當代大學生關注和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精粹,從而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藝術。
課上,葉培貴教授列舉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書法運用的例子,從機場廣告、雜志報紙的書法運用,到樓門前貼出禁止停車的書法文字,迅速拉近了學生與書法的距離。接下來,又通過“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歷史地位之爭”、“蘇軾、黃庭堅的書寫之爭”、“劉墉執筆法之辯”等典故,結合寫字如“石壓蛤蟆”、“死蛇掛樹”等風趣幽默的語言,說明書法藝術具有修生養性的作用,并進一步強調了書法在古代文化、精神生活中所具有的意義,葉教授說:“古人在文字的書寫中來構建自己的筆墨符號,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談到書法藝術的發展,葉教授說:“書法藝術除了個人風格、筆墨的構建之外,慢慢演繹成了民族,甚至是一個時代精神生活的呈現渠道、呈現方式。最終凝定為和、中、正、藏、揖讓進退的民族性審美觀念。”葉老師精彩的發言博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在說起電子化與所謂的“書寫危機”,葉教授也表示了問題具有兩面性,不光要看到電子化對于書寫的沖擊,還要看到其中所蘊藏的,通過信息高速傳達技術來傳播書寫的契機。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昆明醫科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150所院校的約38000名學生與直播互動主場北京大學的同學一道聆聽了葉老師的講解,現場互動氣氛熱烈,學生提問踴躍。課后統計,大多數同學表示:“對書法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聽課的收獲很大”,“共享課堂的學習形式非常好”。
主講老師葉培貴先生也表達了自己對這堂對他來說形式非常“新鮮”的直播互動課的看法:“借助有優勢的,新的傳播手段來讓我們通過書法更好的、更頻繁的交流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今天的課堂效果也很好,互動效果顯著,同學們對書法保持非常高的熱情和興趣是我最滿意的地方。”
據悉,《藝術與審美》是一門跨校共享學分課程,在教育部體衛藝司委托下,由北京大學和智慧樹網共同策劃、制作,匯集了全國8所一流高校的近20位學者專家組成教學團隊。在2015年秋冬學期全國就有近120所高校,28000多名學生獲得了學分,學生總體滿意度達到95%以上。成為“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的中國式慕課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