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春風暖 產業花開遍地香
——2017年全省第一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綜述(一)
5月11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率隊到盤縣沙淤高山花卉示范園區觀摩。記者 鄧剛 攝
5月11日,省委副書記、省長孫志剛率隊到威寧自治縣石門鄉女姑村蔬菜產業園區觀摩。記者 蘆曉娟 攝
春去夏來,綠涌黔中,欣欣向榮。
5月11日,2017年全省第一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啟動,對全省脫貧攻堅春季攻勢戰績進行大閱兵、大展示、大比拼。
省領導分別率9路觀摩隊伍,同時奔赴全省各市州及貴安新區,走鄉村、進園區,看成效,比不足,學經驗,謀發展。
2月初,我省發動了一場脫貧攻堅的春季攻勢。黔中大地春雷滾滾戰鼓聲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攻堅戰縱深推進。這場春季攻勢戰果如何?大扶貧戰略行動成效怎樣?
走進產業園區,參觀扶貧項目,觀摩會代表們驚喜地發現:荒山變綠了,窮村變美了,群眾變富了,貴州大地上處處是“百姓富、生態美”的喜人景象。
一個個農業園區如畫卷舒展,一個個產業扶貧項目已見成效。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創新機制激發活力,實現戶戶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脫貧路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代表們表示,通過觀摩,激發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進而思考如何抓好產業扶貧項目,如何創新產業扶貧機制,如何提高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程度,讓更多貧困群眾通過產業發展,實現長效脫貧,同步小康。
探路徑:因地制宜,選準產業找對路子,脫貧致富就不遙遠
細雨綿綿,山風習習。從威寧自治縣縣城出發,汽車在大山里盤旋,歷時三個多小時,第二觀摩組來到烏蒙深處的石門鄉。一路上,大棚、地膜隨處可見。
石門鄉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要致富,必須興產業。種什么?養什么?石門認準的不是“高大上”,而是不起眼的洋芋、蘿卜和白菜。
在海拔兩千多米的仰天窩,石門鄉發展了5100畝的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163戶貧困戶入股,每畝純收入5500元,貧困戶分紅占7成。在地勢稍低的女姑村蔬菜產業園區,1500畝的大棚蔚為壯觀。合作社負責人介紹,一年可種三季,一季種早熟馬鈴薯,兩季種白蘿卜、白菜、西紅柿等。
“一年種三季,不簡單。回去好好研究下,看能不能復制推廣。”黔西南州州長楊永英特意要了一小罐蘿卜種子。她說:“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就是要因地制宜選對路子,提高科技含量,做強龍頭,做響品牌,做大市場,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務川自治縣石朝鄉也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第五觀摩組來到京竹村,青石板鋪砌而成的觀光路,將民居、果林、木棧道、荷山池、休閑亭連在一起,漫山遍野的水蜜桃、十月紅桃長勢喜人,孕育著脫貧的希望。
京竹村近年來在周邊山坡上流轉土地680余畝發展的精品水果套種白芍示范基地,今年就能產生效益,惠及貧困戶78戶270人。按照規劃,京竹村今年擬脫貧20戶66人,實現全村出列。
“京竹村從合理的產業規劃、布局到強有力的措施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初見成效,值得學習和借鑒。”平塘縣副縣長黃俊有感而發。
作為我省林業重點縣,冊亨縣則走出了一條宜林則林的路子。
第四觀摩組來到青山環抱的巧馬鎮奇松林業木材加工項目點,干凈整潔的廠房內,一塊塊木板碼放得整整齊齊,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還可以就近照顧家里。”易地搬遷群眾宋永英笑容洋溢在臉上。
這份獲得感,源于冊亨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老百姓找到了幸福路徑。近年來,該縣加大投入不斷夯實林業產業的主體地位,森林面積逐年擴增,實現了林業生態產業化、林業產業生態化。目前,林業年產值達17.27億元,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
“每一個縣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在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時候,我們要思考怎樣把貧困戶帶上經濟發展的快車,共享發展紅利。”盤縣副縣長簡正隆認為,因地制宜興產業促發展,讓貧困戶參與其中,切實打贏脫貧攻堅戰。
建機制:改革創新,讓更多貧困戶參與,更多村級集體經濟增長
時值五月,紫紅色的刺梨花開得正盛。盤縣普古娘娘山農業園區,是“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的發源地。
2012年5月,農民企業家陶正學帶領村民成立了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動465戶村民籌集2000萬元資金入股合作社。通過探索實踐,形成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模式。
目前,園區完成投資10.32億元,種植刺梨、藍莓、獼猴桃2.18萬畝,發展溫泉度假、農業觀光、民族文化體驗、濕地生態旅游等為主題的旅游業。園區農民人均收入從2012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12200元,累計帶動885戶3288人脫貧。
產業扶貧最深的動力是改革。盤縣用“三變”統領農村綜合改革,走出了一條新路。“‘三變’,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省教育廳廳長王鳳友稱贊不已。
“三變”,變出了農民收益的增加,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生產力的解放。
“喲!這太漂亮了,真是新農村的活樣板!”第三觀摩組走進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被一棟棟黃墻紅瓦的小洋樓、一個個拔地而起的蔬菜大棚吸引。
三年前的塘約還是個二類貧困村。2014年,塘約拉開“三權”促“三變”改革序幕,成立金土地合作社,對農民土地進行確權、賦權,然后賦予交易的權利,農民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如今,塘約村發展了芹菜、韭黃、蓮藕、脆紅李、核桃等產業,家家戶戶成了合作社股東,住上了小洋房,日子越過越舒坦。
“三權”促“三變”改革,讓塘約邁向美麗小康村,成為全國聞名的農村改革示范村。
“塘約經驗中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等七權同確,明確了農村資產權屬,用于交易,對推動農村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深受啟發。”織金縣委書記楊樺說,回去后將結合實際,做好農村改革工作。
“在家門口就業,年收入一兩萬元,還能照顧家里。”江口縣德旺鄉凈河村的吳芳到村里的鱘魚養殖場務工后,生活大變樣。她家的五六畝地全部流轉給農業公司,自己成了產業工人,還可通過土地入股分紅。
近年來,地處梵凈山西南麓的凈河村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精品蔬果及鄉村旅游等產業,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行“三變”改革,把資金整合起來,把資源盤活起來,把農民組織起來,把產業發展起來,以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凈河村把農民與產業捆綁在一起,與企業聯結在一起,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貴州建工集團總公司黨委副書記程銳感觸頗深。
轉方式:更加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經濟實體強起來,貧困農戶富起來
在黎平縣中潮鎮美國山核桃生態農業扶貧示范園,一株株挺拔的薄殼山核桃樹和套種的玉米、黃豆、向日葵等隨風搖曳,一座座特色涼亭點綴鄉野。
2013年2月,黎平縣引進企業建設山核桃扶貧產業示范園,打造“樹上果、林下雞(牛、羊),地上糧、地下藥”的立體產業結構。如今,園區面積達14060畝,成立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反租倒包模式,增加農戶收益。
“扶貧產業選得準,項目和脫貧攻堅結合得好,特別是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和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培育了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經濟實體,保障了貧困戶利益。”望謨縣縣長何正祥表示。
在都勻市綠茵湖產業園區的貴天下茶葉公司生產車間,嫩嫩的茶青經過加工,變成了上等的紅茶、綠茶。公司負責人潘永輝介紹,該公司產品已出口到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地。
據介紹,都勻市通過做強龍頭企業,做大茶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目前,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茶園1.8萬畝、輻射帶動茶農1800戶,其中貧困戶560戶,戶均增收6000元。
南明區副區長褚郭宏感慨:“黔南州立足本地實際和優勢資源,做了很多創新、接地氣、有成效的扶貧產業項目,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程度都較高,實實在在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產業扶貧,市場是關鍵。不僅要有優質農產品,更要在流通環節實現重大突破,實現產銷精準對接。在這方面,電子商務無疑是條捷徑。
在貴陽高新區一站式社區服務云平臺,通過社區大數據地圖和農村大數據地圖,云平臺與76家龍頭扶貧企業簽協議,采購貧困地區的名優土特產品銷往全國,同時通過消費數據庫摸清社區居民的需求,讓貧困戶按需發展產業。
“用大數據幫助優質農產品直接對接社區居民,對接市場,帶動貧困戶致富,這種方式非常好。”石阡縣副縣長董強表示,石阡縣的苔茶、糖大蒜等優質農產品也要進入社區服務云平臺,走出大山,風行全國。 (記者 成嘉廷 許邵庭 楊聰 陳毓釗 劉義 吳琳 李勛 楊小友 梁曉琳 余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