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杰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專訪人民網張桂貴攝
“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是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傅伯杰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專訪時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反過來,經濟發展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強國論壇: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文明建設是項重要工作。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有哪些重大變化?
傅伯杰:近年來,中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每年造林面積都在1億畝左右,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與40年前相比,中國森林面積增加80%,森林覆蓋率提高近10個百分點,人工林面積長期位居世界首位。與2013年相比,我國森林的覆蓋率增加了1.4個百分點,人工林的森林蓄積量增加16%,全國已開設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示范區,也有17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5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基地。
20年前,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只占黃土高原的28%,如今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占60%;入黃河的泥沙從上世紀70年代的14億噸至16億噸/每年,下降到近10年的每年2億噸至3億噸/每年,特別是在年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2008和2009年黃河輸沙量僅為1.34和1.98億噸,2015年降低至1億噸。
強國論壇:您是如何理解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傅伯杰: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是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首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構建一個自然保護和人類發展的雙贏模式,才能實現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經濟發展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的革新可以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強國論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還有哪些亟需解決的問題需要攻克?
傅伯杰:中國是世界上生態系統類型和自然景觀最豐富的國家。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不足,且空間分布不均衡,96%的人口分布在東南部36%的國土上;南方地區的耕地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40%,但水資源占全國總水資源的80%;北方地區的耕地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60%,但水資源占全國總水資源的20%。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仍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需要持續關注的。
具體來看,在污染治理方面,要從源頭上入手、過程中把控,要把生態系統的單方面治理上升到全面恢復生態系統整體的解決方案上來;在國土空間優化方面,對于農業空間和城市空間進行生態網絡化和治理生態功能的提升,實現國土空間合理化布局。總之,要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