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張連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嘉賓:郭為神州數碼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主持人:馮華人民日報主任記者
主持人:大家好,這里是由人民網強國論壇部、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和全國黨媒公共平臺聯合推出的新媒體訪談節目——《人民e財經》。本期我們的主題是“數字賦能,共創未來”,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到場嘉賓:一位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先生,另一位是神州數碼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郭為先生,歡迎兩位老師。
今年以來,我國以數字經濟為支撐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別快。請教一下兩位老師,數字經濟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發展數字經濟又具有哪些現實意義?
張連起:無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后來的第二次、第三次,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加速要素的流動。原來是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這些要素,現在數據作為重要資源已成為了一個重要要素。
在數字經濟時代,可能所有的行業都需要重構、重置。尤其今年的疫情防控,我們可以看到,數字治理、數字要素嵌入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數據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郭為:在這次全球疫情中,中國為什么能夠這樣快速地恢復生產?除了我們疫情防控非常有力,還有一點就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健康碼,走到哪里就能夠認證,人員才得以自由流動。健康碼變成了一種工具,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我們學術講叫CPS(信息物理系統),就是我們人類存在著物理的空間,也存在著一個網域的空間,網域空間就是以信息為代表的。這個網域空間和物理空間的互動,就構成了我們整個現代社會。信息在深度融合之后,會發現一些現實生產中的不足和缺陷。那么如何通過數據的優化,來重構我們實體經濟,這就是數字經濟要發揮的作用。
制造強國很重要的一點是技術,就是用大數據、“云”使得整個制造環節和流程實現智能化。生產的每個環節、每個部件,都實現成本、質量和時間的有效組合,實現一個系統性的有效配置。比如,一輛汽車有兩萬個零部件,一架飛機有兩百萬個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和系統的組裝過程,如何通過數字化的仿真來指導現實的優化,這就是數字資產很重要的作用。
數字經濟,現在不是要討論它來不來,其實它已經來了。
主持人:您剛才講到制造業,我采訪過一個企業是做機床的,它通過“云”一下子就實現了流程再造,使用的人手大概減了三分之二,產值翻了一番,生產力得到了特別大的提升。
張連起:我們現在制造業的發展,就要“鍛長板、補短板”。要在某些前沿技術、引領技術方面要有突破,這就需要全面發力。應該說我們還有不少“短板”,有的是來自基礎技術,有些工藝、基礎零部件等生產基礎是比較弱的。如何補齊這個“短板”?一個有效方式就是數據賦能。通過互聯網+制造業,或者是數據+制造業,使這個“短板”補齊。同時,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政府發揮更好作用,讓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未來的數字經濟,包括“云”的服務能力,都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郭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正好趕上數字經濟的革命,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機遇。
張連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應該說比歷史上任何一次都更大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主持人:剛才兩位老師講得好,要抓住這個機遇。那為什么今年像5G網絡、數據中心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這么熱呢?
郭為:新基建就是通過新的基礎設施,把經濟社會各種各樣的“部落”,包括市場主體和消費者、在線的非在線的,能夠融合在一起,實現效率提升。
人類在對自然界、對世界的認知過程當中,無外乎就是這么幾個階段:觀察、實驗、數據分析。今天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如何通過對數據的認知來重構我們的知識,重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就變得非常重要。
再一個是基礎設施的融合,怎么樣把一些科技和傳統的業務結合在一起。比如說我們今天的微信、支付寶,是支付手段和互聯網的結合,就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性。
主持人:講到了“云”的概念,張連起老師,什么是“云”?
張連起:“云”是基于互聯網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的基礎設施。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確實是在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比如,像生物、數據中心、5G、區塊鏈,包括虛擬技術、生產技術等,都是建立在新一代信息化基礎上的。
主持人:郭總有一個觀點特別好,就是要用新的思維來推動技術創新,我想問一下,神州數碼在這方面有什么樣的探索和實踐?
郭為:早期我們是模仿和學習,我經常講我們的創新都是人家有,我們也有。但是實際上,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未來。我這幾年反復提出來,要做顛覆性的創新,我們在工作中,要看未來發展的趨勢,知道所做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剛才講的大數據技術,如何去把更多的數據采集到一起,然后進行分析、建模、應用,這實際上是在大數據時代一種新的技術流程。神州數碼意識到數據采集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我們的“燕云DaaS”就實現了數據大規模的采集,這個采集的技術就能提供很大的便利性。這個技術屬原始創新,是顛覆性的。
張連起:在“云”和數據方面,我們具有領跑優勢,并跑的領域也有很多。模式的創新、業態的創新,甚至某些顛覆性的原始創新,都有我們自己的獨創特色,原因就是大家都在一條線上,在同場競技。
主持人: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大數據在應用方面還面臨著哪些問題,怎么確保安全?
郭為:我們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首先是觀察,再后來是解讀數據。今天中國在數字經濟方面產生了大量的數據,我們有14億人口,有豐富的產業鏈,這些數據產生之后如何去解讀它,如何去發現其中新的規律,這其實是給我們一個巨大的機會。
張連起:這樣一個大經濟體的數據,可能是其他國家也不具備的。
郭為:數據安全性非常重要。這個數據究竟是屬于誰的,必須從法理上厘清,然后才是技術上如何保證它的安全性。中國正在慢慢完善這個方面,這是第一重要的。
第二個就是在技術上,通俗來講就是數據分類分析;第三個就是建模。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解讀數據,就涉及到安全問題。怎么能把一些敏感信息去掉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研究。這個技術我們就叫脫敏技術。
還有,信息在傳輸過程當中,怎么樣對數據進行加密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和潘建偉團隊合作,利用量子糾纏做了一個加密的技術運用在整個傳輸過程中,來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新基建、新金融、新安全,這是我們技術創新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也正在為此努力。
張連起:信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要達成一個統一,或者叫統籌。“十四五”我們也提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這正好是未來數據和“云”服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主持人:數字經濟是以信息技術作為支撐的,在這個領域,我們的關鍵核心技術到底是在一個什么樣水平?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
郭為:對于關鍵核心技術,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認知。為什么我們要做顛覆性的技術呢?如果我們有一些全新的技術,這樣在全球就存在著錯位競爭,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條線上去競爭。我覺得我們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要錯位競爭,以此來鍛造我們的長板。
張連起:這個觀點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我們必須要看到,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就是要在國際高水平的競爭下,突出我們的科技實力、綜合實力、國家實力。我們在數據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規模市場,有新的消費升級,還有四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還有一億多的市場主體,這些方面都催生了大量的需求。這些需求的變化,如用數據、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技術創新等植入進去,可能就會形成我們的長板。
主持人:請教一下兩位,剛才講到我們有超大規模市場,數據治理這塊有天然的優勢,那還有哪些融合創新領域有待我們去突破?
郭為:我們公司在金融領域探索的比較多,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金融服務的本質是服務于實體經濟,服務于老百姓。
比如,一個種蘋果的農民,擴大再生產的時候需要更多的土地,能不能有一個數字化的手段幫助他找到土地,然后這個土地又能拿到銀行去做抵押貸款,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向農業、實體經濟提供的服務。而這些服務又可以和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結合在一起,既是技術上的突破,能夠很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也是一種融合創新。
全中國有那么多中小微企業貸款很困難,怎么樣通過各方面的經濟數據來為他們畫像,幫助他們建立信用體系,讓銀行愿意給他們發放貸款。
張連起:我們國家對“三農”確實投入很大,國家對脫貧攻堅力度空前。但也應該看到存在缺少數據的、科技的賦能短板,補上這個短板就是給“三農”發展安上“科技的翅膀”。
主持人:郭總剛才講的例子是已經在做了嗎?
郭為:對。比如全國有7億頭豬,每頭豬值3000元錢,全國差不多有2.1萬億元的生豬資產。這么龐大的生豬資產,可能頭部企業能得到貸款,但那些只有幾百頭豬的中小養殖戶企業,他的再生產可能會遇到困難。我們通過對生豬的確權,然后引來銀行的貸款,讓這些中小型的養豬場能夠真正地運轉下去。
不僅可以通過數據確權貸款,還可能通過物聯網的手段監控整個養殖情況。比如,通過數據了解疫情、氣候的變化,通過數據模型分析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及時和貸款機構進行溝通合作等。
主持人:最后,請為兩位老師,在推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數字經濟和這個現代化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郭為: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又非常重視教育,我們在面向數字經濟的時候,有著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些資源在數字經濟時代,如果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那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張連起: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更接近現代化的目標。我們有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完全可以鍛長板、補短板,百折不撓推進高質量發展,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