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9日電 (王紹紹)“此次倒奶事件已經涉嫌違反反食品浪費法,雖然浪費食品的主體是消費者,但實際上是娛樂公司和相關平臺進行了錯誤引導,其應該負主要責任,處罰應結合法律具體條款進行。”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與技術研究室副主任譚智心說。
近日,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責令愛奇藝暫停《青春有你》第三季后續節目錄制。原因是該節目粉絲為了給偶像投票,大量購買乳飲料并傾倒。相關視頻在網上熱傳,一時引發輿論嘩然。依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剛剛表決通過的反食品浪費法,如何看待這一事件?這個法律出臺的意義和背景是什么?具體執行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強國論壇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娛樂公司和相關平臺應負主要責任
據媒體報道,從去年《青春有你》第二季開始,奶商故意將節目需要的票碼印在瓶蓋內側,使得粉絲們為了獲得大量票碼而取碼棄奶。
根據反食品浪費法定義,食品浪費是指對可安全食用或者飲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合理利用,包括廢棄、因不合理利用導致食品數量減少或者質量下降等。該法提到,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音視頻服務提供者制作、發布、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等浪費食品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的,由廣播電視、網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并可以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譚智心表示,這對網絡音視頻服務傳播宣揚浪費食品的行為做出了界定,進一步明確了處罰措施。
譚智心說,對于個體消費者來說,法律沒有明確具體的處罰措施,但從道德層面提出消費者個人應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雖然消費者是被誤導傾倒牛奶,但其行為仍然涉嫌違反了反食品浪費法,相關部門應當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消費理念,具體處罰還需要各地根據各自情況出臺細則。雖然浪費食品的主體是消費者,但實際上是娛樂公司和相關平臺進行了錯誤引導,其應該負主要責任,處罰應結合法律具體條款進行。
遏制食品浪費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3的食物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被損失和浪費,經濟損失近1萬億美元。譚智心指出,在糧食產后的收割、運輸、儲備、加工、消費各環節中,消費環節浪費最多,其中主要是餐飲浪費,反食品浪費法的實施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
近些年來,一些地方產生了一些講排場、比闊氣、愛面子的不良風氣,加之相關監管制度不健全,食品浪費現象嚴重。譚智心認為,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傳統美德、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反食品浪費法的制定是必要且及時的。
“反食品浪費法把近年來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進一步將‘適量、適度、適中’原則貫穿到反對食品浪費相關的各環節、全過程,內容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譚智心表示,該法針對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各類相關市場和社會主體、不同消費和監管環節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構筑了一套具體可操作的反食品浪費法規制度體系。
督促人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才是目標
食品種類繁多,消費形式也多種多樣,在反食品浪費法實施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呢?
首先要避免執法處罰出現“一刀切”現象。譚智心認為,反食品浪費法賦予相關部門相應的執法權,在法律執行過程中,行政力量介入時需剛柔并濟,把握好度。應以教育警示為主,要考慮實際情況,避免執法簡單化、“一刀切”現象,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其次要避免浪費認定標準不清、脫離實際。譚智心表示,反食品浪費法只是做了原則性規定,如何科學界定不同種類、不同環節、不同場合的浪費標準,需結合餐飲業及相關行業實際情況予以界定,必要時還需征求消費者及相關行業協會意見。
最后要避免成本不合理轉嫁行為的出現。譚智心說,市場主體在執行反食品浪費法過程中,增加的技術、服務、監督等成本,有可能最終通過價格上漲的方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一些食品生產企業、餐飲企業在執行法律過程中,為防止浪費而投入技術、物質或人工成本,比如監控設備、包裝標簽、監督人員等,最后提高商品和食品價格,由消費者買單。甚至有些商家利用這種轉嫁空間,不合理地上漲商品和食品價格,從而侵害了消費者利益。對于此類情況,需建立制度規范、加強監督管理。
反食品浪費法出臺后,落實落地是關鍵。“獎勵‘光盤行動’的消費者方面,餐飲企業可以通過返還優惠券、積分制等方式引導不僅可以讓消費者主動拒絕浪費,還能增強客戶粘性。”譚智心指出,涉及市場行為的,相關市場主體可通過市場化方式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調節。涉及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可根據自身職能,依法制定相關制度與實施細則,進一步將法律條款落地。
譚智心強調,監督和處罰不是最終目的,督促人們提高厲行節儉的思想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