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是陜北的一個縣。去年冬天,我調到榆林市清澗縣工作以后,給朋友們發微信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歡迎來到清澗吃煎餅!
煎餅是清澗有名的小吃。一個小小的清澗縣城,居然有五六十家煎餅店,并且一年四季生意紅火。清澗人對煎餅的這份感情,外地人大概很難理解。對清澗人來說,煎餅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的味道,就是老家的味道。
清澗煎餅的原料是蕎麥。蕎麥去皮成為糝子,將糝子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后,裝進一只布袋里,兌上水,再在一塊傾斜的石板上反復揉搓、使勁擠壓,白花花的蕎面漿從布袋里源源不斷地濾出來,這就是攤煎餅用的蕎面糊糊。
攤煎餅是一門手藝活兒,得有三樣工具:鐵鏊子、銅勺子、木刮板。用柴火把鐵鏊子燒熱,左手舀一銅勺蕎面糊糊倒在鏊子中間,右手拿著木刮板把蕎面糊糊攤均勻,稍待片刻,煎餅就可以出鏊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燃氣鏊子和電磁鏊子,這些節能環保,且受熱均勻,但不少煎餅師傅還是喜歡用柴火鏊子,說攤煎餅少了煙火氣,就攤不出那種特殊的味道。攤煎餅的過程中,蕎面糊糊的稠稀要適中。稠了,攤不開;稀了,難以成形?;鸷蛞仓陵P重要?;鸫罅?,煎餅顯得“老”;火小了,煎餅又太“嫩”。這樣,才能攤出一張好的煎餅,形如滿月,色如白雪,薄如蟬翼。當然,要攤出一張如此完美的煎餅,沒個三五年功夫是不大可能的。
吃清澗煎餅,一定要有輔料和煎餅湯,只有這樣吃起來才有滋味。煎餅、輔料和煎餅湯,號稱清澗煎餅“三件套”,一件都不能少。輔料素的有洋芋絲、豆芽菜,葷的有鹵肉。當煎餅卷上輔料,那煎餅卷素的爽口,葷的解饞,有時真讓人難以選擇。煎餅湯說簡單點,就是一罐兌了老陳醋、花椒粉、生姜粉、蒜泥、食用鹽、熟芝麻等調料的涼開水。但這一罐涼開水又真沒那么簡單。水要用山泉水,而且是燒開了再放涼。最關鍵的是,調料必須按一定的比例調配。比例掌握得好,煎餅湯麻辣、酸爽、鮮美;若是掌握得不好,就會有一股怪味。說到底,一個煎餅師傅的手藝高低,不光體現在攤煎餅的功夫上,更在這一罐秘制的湯水里。煎餅湯原本是用來蘸煎餅吃的,一為提味,二為容易下咽。但有人嫌麻煩,便吃一口煎餅,喝一口湯,眾人效仿,這種吃法慢慢就流行開了。清澗煎餅店還有個規矩,湯不算錢,于是就有食客,買一卷煎餅,討三碗湯喝。不過,店主不但不惱,反倒會笑嘻嘻地問:“要不要再來一碗?”在店主看來,客人喝湯多,說明自己的湯調得好,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如今,清澗煎餅不僅是清澗人吃,也受到外地人的喜愛。外地人來清澗,一定要嘗嘗清澗煎餅。今年年初,有外地的朋友過來,說是已到縣城,我泡好了茶,卻左等右等不見人。正納悶時,微信上收到一張照片,原來,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在一家煎餅店吃上了??磥?,清澗煎餅的魅力實在是不??!
清澗煎餅生在民間,卻因口味獨特而登上了大雅之堂;它產自陜北,卻走出了陜北。有的清澗人不想離家太遠,就在縣城開個煎餅店,養家糊口;還有一些敢闖敢干的清澗人走出了家鄉,在西北地區的大中城市開起了清澗煎餅店。憑著一個小小的清澗煎餅店,一些人在老家蓋了樓,一些人在城里買了房,一些人把孩子供成了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