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6日電 (記者張桂貴)“中國現在有5億農村常住人口。如何使農村的‘空巢老人’,尤其是失去勞動能力,又缺乏子女贍養的老人老有所養,如何讓他們能隨著我們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多地享受到美好生活,我認為這個是鄉村振興工作中需要迫切破解的難題。”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通過人民網《強國答問》欄目向代表委員問計。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生活在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有1.2億人,其中留守的“空巢老人”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差距的原因,農村相較城市的養老服務基礎條件落后,且農村老年人收入和支出能力較弱,加上家庭結構小型化、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出、部分農村地處偏遠、人口居住分散等現實,導致農村專業化、市場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難度大。
“解決好姚景源老師提出來的‘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實質上是補齊農村困難老人的養老‘短板’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表示,近年來,我國在解決農村困難老人的養老問題上已進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興建養老院,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等。
在國務院去年和今年印發的有關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文件中明確提出:各地要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具備條件的鄉鎮級因地制宜實現農村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支持鄉鎮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增加養老服務指導功能,將專業養老服務延伸至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支持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和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職業化、專業化水平;支持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定期巡訪制度,督促家庭成員履行贍養扶養義務,提供必要的援助服務,幫助解決基本生活安全問題。
“實現農村老人老有所養,各地應分類解決。”趙皖平認為,鄉村振興是破解“三農”發展問題的契機,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養老困境的前提,同時解決農村養老應還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在農村老人養老頂層設計時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
趙皖平建議,在東部農村集體經濟都比較強的地區,更多地可以依靠集體經濟,在子女贍養的同時,集體經濟將補助老人一大筆資金;中部地區農村可以幾條腿走路,除家庭子女贍養、集體經濟外,政府在農村養老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一些社會資金都可以進入;對于剛剛解決溫飽的深度貧困地區農村老人可由國家實行統一兜底養老,制定出一個比較適合的標準來保證這個群體的基本生活。
“在解決好農村困難老人的衣食住行基本保障外,還應考慮到其文化娛樂、情感等需求,以消除這個特殊群體的孤獨感問題。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道路上,我們一個都不能少。”趙皖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