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14日電 (肖聰聰)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南繁產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
2021年5月12日,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正式揭牌。“這里瞄準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攻關種子創新中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文生說。
每年的冬春季節,全國大批農業科研工作者進入海南開展科研育種工作,被稱作“南繁”。
“在過去,南繁科研工作存在各家科研單位分散化工作,產業集群效應低等問題。”王文生表示,如今的南繁科研育種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實現了聯合攻關,成功搭建種子精準設計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平臺、南繁作物表型鑒定設施平臺、農業生物多維組學分析平臺、南繁科技公共技術平臺等,南繁產業集群發展的效應逐漸凸顯。
到今年3月,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已建成精準設計育種中心、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等10個公共性、開放性平臺,總面積超過24萬平方米;進駐40個團隊、750名科研人員,引入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20家高校、科研機構、種企作為理事單位。
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
“盡管種業企業育種水平持續提升,但具備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數量較少,‘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不足百家,企業整體研發投入不足。針對重要育種性狀的新基因發掘尚未規模化,把種質資源轉變為基因資源的歷程任重道遠。”王文生說。
2021年以來,海南省為推進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建設,進行了制度創新的探索,努力吸引科研人才,匯聚科研力量。
王文生介紹,一是通過建立新型人事管理模式,采取“報備員額制+雙聘+任務聘用”的模式靈活配置人力資源,暢通報備員額與事業編制身份雙向流動的通道;二是實行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和績效導向的分配制度,突出工作績效為導向的評價與收入配制度,充分調動人員積極性;三是通過實施資源“共享、開放”管理機制,形成大協作、開放式、網絡化科技創新格局;四是通過推行確權惠益分享機制,保障各方利益,提出激勵機制;五是按照種業“理論創新-技術集成-設計育種-產業孵化”全鏈條布局,針對種子“卡脖子”關鍵問題和海南農業發展需求,采用“揭榜掛帥”、自主部署等方式進行攻關。
自種子實驗室發布首批項目征集令后,國內外科研團隊已累計提交109個揭榜申請,其中30%的申請者為頂尖實驗室團隊人員。“以成果為導向,讓能者脫穎而出,現在團隊成員都干勁十足。”王文生說。
努力守護農業的中國“芯”
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會議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那么,如何把“南繁硅谷”打造成種業創新戰略高地、支撐我國種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建設高標準育制種基地,改善綜合服務設施等措施優化育種基地設施條件。”王文生建議,強化作物、畜禽、水產等現代種業園區建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提高種業監管治理能力;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拓展種業發展空間;優化種質資源準入通道,改善隔離檢驗檢疫設施,確保生物安全風險可控。
“不僅要做強種子創新鏈,更要做精種業產業鏈,優化金融服務鏈,盡快把優異種質資源轉化為優異基因資源,培育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市場多樣化需求和國際競爭需要的突破性新品種,為中國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實保障。”王文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