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風云三號E星多通道合成圖。圖中顯示,湯加火山噴發時形成的火山灰蘑菇云紋理結構清晰可見。新華社發
“對比吉林一號衛星拍攝的巴基斯坦洪澇前后影像可以發現,暴雨導致的位于旁遮普的奇納布河洪水泛濫,觸目驚心。”這是長光衛星總工程師鐘興的最新一條朋友圈,其中洪水肆虐的圖像清晰可見。
巴基斯坦洪澇災害發生以來,中國地球觀測組織迅速啟動應急響應,調動多顆衛星提供數據援助。
李國慶密切關注著救援進展。作為地球觀測組織(GEO)中國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研究員,自2005年GEO成立以來,他就負責數據共享和災害應急響應的相關工作。
中國GEO全球災害數據應急響應(CDDR)是國家遙感中心(GEO中國秘書處)依托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建立的長效工作機制,旨在面向國際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重大災害事件,協調中國各類型對地觀測衛星資源,為受災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提供天基觀測數據和災害損失信息服務等援助。
地震、洪澇、臺風、海嘯、潰壩……李國慶已記不清多少次為這些發生重大災害的國家提供數據援助,在他的電子郵箱里,更是塞滿了來自世界許多國家的感謝信。
2022年1月15日,湯加突發大規模火山噴發。收到這一消息后,國家遙感中心(GEO中國秘書處)緊急啟動中國GEO災害數據應急響應機制,中國風云氣象衛星第一時間獲取了災區衛星觀測資料。其中,風云四號B星觀測到了火山灰云擴散過程,火山噴發后產生的傘狀蘑菇云,是評估火山爆發影響的重要依據。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云四號總體主任設計師陳強表示,在那次任務中,多顆在軌衛星連續跟蹤,風云三號系列衛星每繞地球一圈就完成一次全球觀測,相當于“掃視”。而風云四號系列衛星位于3.6萬公里地球同步軌道上空,與地球相對靜止,可以一直“凝視”災區。通過不同數據匯總分析,能夠實時監控受災地區的環境變化,為火山噴發影響的科學評估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不僅是觀測,國家遙感中心(GEO中國秘書處)還組織空天院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在中國GEO全球災害數據應急響應機制框架下聯合新西蘭減災機構Tonkin+Taylor迅速行動,僅在2天內就研發出了“湯加火山爆發和海嘯災害快速制圖分析平臺”,以供世界各國科學家災情實地核查和分析評估。對CDDR機制各方提供的災情數據援助,湯加首相等外方領導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感謝。
讓李國慶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9月下旬以來,泰國東北部和中部地區持續出現強降雨天氣,有30個府共8000多座村莊遭遇洪災,大量民宅、農田和道路被淹,約33萬戶居民受災。
應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和泰國地理信息與空間技術發展局(GISTDA)的請求,CDDR機制緊急協調多家衛星機構和商業公司對災情最為嚴重的彭世洛府、碧差汶府、那空沙旺府、素可泰府編制應急觀測計劃,累計提供高分一號、海洋一號C、海洋一號D、吉林一號等災后數據189景,加工生產帕薩克河、楠府因河淹沒范圍專題圖17幅,數據量達到88.16GB。同時,還與聯合國訓練研究所等合作發布了《泰國洪澇災害分析專題報告》。
“在災害救援中,我們的響應是非常快的,爭分奪秒。”李國慶說,而且采用了很多新技術,比如在印尼火山爆發時,我們會抓取和分析社交媒體的信息,快速確定災害發生最嚴重的地方在哪里,來指導衛星的成像任務規劃。對獲取的大量數據,更是利用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快速制成自然災害損失圖,當地救援部門可“按圖索驥”,救援效率大大提升。
這些只是CDDR機制進行災害應急響應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CDDR機制已先后為新西蘭、墨西哥、伊朗、伊拉克、希臘、巴西、莫桑比克等25個國家發生的地震、火山、洪水、風暴潮、雪災,以及爆炸等34次重大災害應急事件提供了快速數據產品與損失制圖服務。累計獲取國內外23顆衛星的600多景遙感影像,與聯合國訓練研究所聯合生產專題產品5期,被GEO列為全球最主要的9個災害數據貢獻機構之一(亞洲地區唯一)、連續3年入選GEO年度亮點工作報告。
而對李國慶來講,最快樂的事莫過于與GEO一起學習、成長。“未來,將繼續在GEO框架下與國際伙伴聯合開展災害前后天基觀測數據和各種公眾觀測數據的獲取、共享和分析,為實現快速高效、公開透明、平等共贏的人道主義災害援助和技術支撐,貢獻中國科學家力量。”李國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