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在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合肥主會場采訪時了解到,隨著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正加速催生應用成果。作為“雙創周”系列活動之一,合肥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產業峰會于9月17日舉行,現場路演發布了8個大科學裝置衍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及10余個大科學裝置建設中“沿途下蛋”的科研成果——“人造太陽”光學技術衍生新型安檢設備、穩態強磁場技術助力研發抗癌新藥、同步輻射光源幫助提升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續航力”等,吸引線下近百家企業參與,線上萬余人收看直播。
大科學裝置衍生多項實用技術
“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匯聚在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大科學裝置上。如今,科研工作者已經據此衍生出多項可用的技術。
2019年8月,來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基于“人造太陽”裝置上的高精度太赫茲激光偏振干涉儀監測技術,成立了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
“我國‘人造太陽’的高功率穩態運行時間國際領先,因此我們的太赫茲光學技術起點就在國際前沿。”該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成功研制了主動式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儀、太赫茲激光透射成像系統、太赫茲數字CT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目前已拿到首批市場訂單。
今年8月,我國穩態強磁場大科學裝置創造場強45.22萬高斯的新世界紀錄。
“這個磁場強度相當于地球磁場90多萬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學術主任、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說,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劉青松團隊創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首席科學家王文超介紹,他們運用原代細胞培養技術,累計為4000多位腫瘤患者提供精準用藥服務,為200多家企業研制新藥提供評價篩選服務。2022年8月,劉青松團隊針對淋巴瘤、乳腺癌、胰腺癌、結直腸癌等疾病的新藥研發取得進展,3款候選藥物進入臨床試驗申報階段。
“核磁技術對解析藥物結構、篩選藥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劉青松表示,對于化學合成的小分子,在磁場下可以清晰地確認其結構。“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做出來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投入實驗。”
“沿途下蛋”機制逐步形成
合肥已布局建設大科學裝置12個,規劃約20平方公里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大科學裝置較為集中的城市之一。而大科學裝置的“沿途下蛋”機制也逐步形成。
“大科學裝置是先進技術的工程集成,建設過程中的技術既具有先進性,也具有工程可實施性,產業化落地有望產生引領市場的產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黨委書記、副主任李良彬說,同步輻射光源大科學裝置被稱作“前沿科研的眼睛”,我國第一臺自主建設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光源服務于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眾多前沿科研領域。
依托同步輻射光源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近年來聯合企業組建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實驗室,致力于研發制約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等產業發展的高分子膜,其中動力鋰電池隔膜成果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
“高分子加工是一個多外場、遠離平衡條件下多尺度結構快速演化的過程,同步輻射光源可以把這個過程看清楚。”李良彬說,他們還孵化成立了安徽皖維先進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的偏光膜產品已經進入新型顯示終端市場。
記者了解到,在為期兩天的合肥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產業峰會上,激光掃描式眼底相機、曲率玻璃智能生成線、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部件等12個項目現場簽約,同時線上發布59項轉化交易成功項目,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交易額82.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