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高速發展離不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東數西算”“網絡強國”等戰略的牽引下,算力建設走向集約化,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成為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未來通過建設算力網絡,可以匯聚多種社會算力,形成更加泛在的算力協同,實現全國全網的算力交易連通。
算力網絡運營商支撐數字經濟著力點
優化東西部數據資源,需要推進高質量的數據中心集群和互聯網絡實現高效協同。一方面要盡快補足算力樞紐節點間網絡薄弱環節,啟動一批東數西算光纜建設項目,優化算力網絡支撐。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算網協同聯動機制,推動算力網絡需求和供給有效對接。
布局算力時代、建設算力網絡新架構,是我國運營商取得高度共識的未來發展方向,并對此都規劃有中長期的路線圖。業內人士認為,運營商具備跨區域互聯網接入的差異化優勢,是打造新型直連通道、建設新型算力網絡的主力軍;運營商搭建算力網絡,持續提升跨區域算力調度水平,滿足東數西算工程的算力調配需求;運營商的央企身份和網絡建設能力為東數西算的信息安全提供穩定保障,云網安全優勢構筑核心競爭力。因此,運營商要全力布局算力網絡建設。
運營商通過東數西算工程,將構建起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可以充分發揮西部地區氣候、能源、環境等優勢,擴大可再生能源供給和就近消納,有利于緩解東部地區能源供給。
算和網的融合創新將推動算力實現“即取即用”社會級服務,就像今天的水和電一樣。在算力網絡頂層架構設計上,要從最終用戶使用的角度考慮,定位于打造“全網一臺計算機”的架構,只有這樣的定位才能實現全程全網的社會級算力服務。
自主AI將成算力網絡亮點
人工智能正成為推動人類進入智能時代的決定性力量,并開始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展現出可觀的商業價值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預計未來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等重算力至少增長500倍,算力網絡建設,必是先抓“主要矛盾”,應優先從增量入手,從智算網絡建設切入,布局未來。
專家建議從戰略層面加速AI布局,推進AI先行先試,逐步構筑從AI算力、開發框架到場景應用的端到端能力,實現算力服務從資源式向任務式的全新升級。
華為也正發揮其多年的技術積累,助力算力網絡發展。具體而言,一方面,為AI算力提供堅實、自主的軟硬件基礎;另一方面,通過開放昇騰AI基礎軟硬件平臺,包括Atlas系列硬件、異構計算架構CANN、全場景AI框架昇思MindSpore、昇騰應用使能MindX,以及一站式開發平臺ModelArts等,幫助伙伴和開發者高效使用AI能力,創新場景化AI應用,加速千行百業智能升級。
目前昇騰AI已有超過90萬的開發者,在110多所高校開設與昇騰AI相關的人工智能課程,發展了700多家行業合作伙伴,共同孵化了超過1100個解決方案,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繁榮提供了一個強健、穩固的基石。
我國三大運營商可以發揮多年的經驗,承接中國算力網的運營,為千行百業提供更好的算力服務。而華為面向運營商推出人工智能融合賦能平臺(AICE),提供面向行業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可實現數據賦能、算法賦能、應用賦能,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堅持“聯接+計算”戰略,全力幫助運營商構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
產業與生態協同打造算網價值
算力網絡不僅是新型技術架構,更是涉及標準規范、業務場景、商業模式等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生態構建與產業協同也至關重要。
在把握建設節奏與選擇上,首先要瞄準那些使用需求量大、生態剛起步的算力類型。這樣不僅能建以致用,而且能實現最小的生態代價,讓生態就長在算力網絡上,從一開始就在構建服務的生態粘性。
華為在運營商算力網絡建設中,推出基于昇騰AI的人工智能融合賦能平臺(AICE),通過西部部署AICE訓練集群,東部部署AICE訓推一體平臺,實現“東數西訓”,打造運營商AI業務的智能底座。華為聯合業界領先的算法廠家、行業應用伙伴和系統集成伙伴,共同打造各個行業智能化解決方案,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華為以大算力使能大模型創新,和產業界共同規劃大模型沙盤,通過中國算力網來賦能大模型科研創新,孵化系列新應用。去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鵬城實驗室,聯合發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2.0》,各大電信運營商也在緊鑼密鼓展開算力網絡規劃和建設,華為都是主力參與方。
6月,由鵬城實驗室牽頭、多家共同參與的中國算力網-智算網絡正式上線,這是中國算力網絡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構建了初步的生態基礎。在近期舉辦的昇騰人工智能生態大會上,又新增了沈陽、廣州等7個節點,截至目前節點總數超過20個,全國AI算力一張網已初具雛形。運營商在此基礎上可以更進一步,共同建設算力網絡統一大市場,實現全程全網的社會級算力服務。
面向未來,運營商可與昇騰AI持續深化合作,一方面,結合各省市本地需求、資源和生態環境,雙方進行聯合創新,打造算力服務生態小循環;另一方面,與產學研各界一起在產業政策、標準規范、業務場景、商業模式等方面通力協作,共促全產業、多行業生態大循環。